读者可能注意到本文的标签中有规范二字,不必为此过于恐慌,因为我从来不期望别人遵守这些规范,我自己有时也不遵守。
在撰写博客(以及任何一篇使用电脑排版的文章;纸质文章则不在乎过多,因为我写过的纸质文章大多不过是应试文章,不值得倾注过多注意力——同时也因为我的手写习惯非常之差,字体极丑)中,我常常会关注一些无关紧要的技术性细节。此处「无关紧要」一词是指相对于文章内容来说;但我认为这些细节对于读者的阅读体验(以及自我满足)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我对于博客的技术性细节的要求,有些看起来很偏执,或者落后,或者是错误的。但我把他们全都列举如下。
- 若在中文语境下,则全部使用全角标点符号。若在西文语境下,则使用半角标点符号。
- 全角标点符号中,尽量使用直角引号。因为「西文风格的引号」1)是不传统的(尽管我对传统并没有什么要求);2)被有些字体渲染为半宽(小于等于 1en)而非全宽(1em),影响了阅读体验。
- 中西文之间隔一个空格。一些中西文混合的名词,中间不加空格(如「B超」、「酷Q」),但在两侧加空格。
- 但如果是全角标点符号与西文之间,或半角标点符号与中文之间,则不加空格。
- 除非特别指涉,否则不使用网络流行语;网络流行语是一种对语言的强奸(我将此观点告诉我的同学时,他说「强奸」这个用词不可接受;我后来改为「猥亵」,他也觉得仍然过激。最后他承认他不想在这种语境下见到与性相关的用词。我尝试解释这是由于我要强调网络流行语对语言的一种负面的改变,但他仍不接受。于是我提议可以改为「胁迫」,他勉强接受了)。
- 正确地使用顿号。在简体中文中,顿号应该用于分隔列举的同类词语。逗号不应在这种情况下作为顿号的替代。同样,在别的场景下也不应该使用顿号作为逗号的替代。
- 在合理的地方多使用分号和破折号;这对于组织语言和表达想法是相当有用处的。
- 少使用省略号。他使得文章显得优柔寡断、残缺不全。
- 避免使用三级、四级标题,并彻底不使用五级、六级标题。标题层级过多通常意味着行文思路紊乱或照本宣科,抑或是文章不适合放在博客中。
- 正确地使用「的」「地」「得」。这三个助词有不同的意义,混淆地使用他们会显得文章匆匆写就,并且使人感到作者文化水平低下(我承认我在许多方面的文化水平并不高——但我至少想让读者对我有好一些的印象)。
- 翻译原则:非专有名词构成的术语都必须翻译到中文名字。如果某个专有名词没有已经广泛流传并与原名发音明显不同的中文译名(如 Cartesian 译为笛卡尔(的))或官方名字(如 D. E. Knuth 译为高德纳,J. K. Fairbank 译为费正清),那么保持不译。